2026年世界杯直播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3513389315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今年世界杯直播平台 > 国内新闻 > 大陆新闻 >

详细内容

【授之以渔】中国食品中致敏物质管理知识!

2025-09-30 17:13:49  点击量:

食品中致敏物质(又称过敏原)是引发食物过敏的关键因素,可能导致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甚至全身性过敏反应(如过敏性休克),对敏感人群具有极高风险。

中国食品企业需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,从 “原料采购→生产加工→标签标识→终端追溯” 全链条控制致敏风险,保障消费者安全。

 
 
 

一、核心概念

 
 

1. 食品致敏物质的定义

指 “能引发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,导致过敏症状的食品成分或食品添加剂”,通常为蛋白质(少数为小分子化合物),具有特异性(仅敏感人群反应)、剂量相关性(少量即可引发反应)、重复性(再次接触症状加重) 三大特征。

2. 全球公认的 “高风险致敏物质”

不同国家 / 地区法规对 “必须标识的致敏物质” 有明确清单,核心类别高度一致,以下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及中国、欧盟、美国等主流地区共认的高风险类别(覆盖全球 90% 以上的食物过敏案例):

类别

典型示例

过敏反应特点

1. 含麸质谷物

小麦、大麦、燕麦(天然含麸质)、黑麦

引发乳糜泻(肠道损伤)、非乳糜泻麸质敏感,症状包括腹泻、腹痛、皮肤红疹

2. 甲壳类

虾、蟹、龙虾、扇贝、蛏子

过敏反应剧烈,常表现为皮肤瘙痒、喉头水肿、呼吸困难,严重者休克

3. 鱼类

三文鱼、鳕鱼、金枪鱼、带鱼、沙丁鱼

敏感人群对特定鱼类过敏(如仅对鳕鱼过敏),反应包括呕吐、荨麻疹

4. 蛋类

鸡蛋(尤其是蛋清中的卵白蛋白)

婴幼儿常见过敏原,症状从湿疹加重到过敏性休克均可能

5. 花生

花生及其制品(花生酱、花生粉)

过敏反应极强,微量(如 10mg)即可引发休克,且多数为终身过敏

6. 大豆

大豆及制品(豆腐、豆浆、大豆分离蛋白)

婴幼儿易过敏,成人多随年龄耐受,症状包括腹泻、皮肤红疹

7. 乳及乳制品

牛奶、酸奶、奶酪、乳清蛋白(含 β- 乳球蛋白、α- 酪蛋白)

婴幼儿最常见过敏原之一,成人乳糖不耐受≠牛奶蛋白过敏(前者为消化问题,后者为免疫反应)

8. 坚果类

杏仁、核桃、腰果、榛子、开心果、夏威夷果

过敏反应严重且持久,部分人群对多种坚果交叉过敏(如对杏仁过敏者也对核桃过敏)

9. sesame(芝麻)

芝麻籽、芝麻酱、芝麻粉

欧盟、美国强制标识,中国 2024 年起新增为 “推荐标识” 类别,过敏症状包括喉头水肿

10. 亚硫酸盐(添加剂类)

二氧化硫、焦亚硫酸钠(常用于果蔬干、葡萄酒、蜜饯)

浓度≥10mg/kg 时需标识,敏感人群可能出现哮喘、呼吸困难

 

 
 
 

二、食品企业致敏物质管理核心流程

 
 

食品企业是致敏物质管理的责任主体,需建立 “预防 - 控制 - 标识 - 追溯” 闭环体系:

1. 原料环节

原料是致敏物质引入的主要途径,需从 “供应商审核→原料验收” 双重把关:

供应商审核

要求供应商提供《原料致敏物质声明》,明确原料是否含上述高风险致敏物质(如 “小麦粉含麸质,不含花生、坚果”);

优先选择 “致敏物质管控能力强” 的供应商(如通过 FSSC 22000 认证、有独立致敏原料仓库的企业);

对供应同一原料的多家供应商,定期评估其致敏物质交叉污染风险(如供应商是否同时生产花生制品和谷物制品)。

原料验收

每批原料核对 “致敏物质声明” 与实际标签是否一致,拒绝无声明或声明模糊的原料;

对高风险原料(如花生粉、乳清蛋白),可抽样送第三方实验室检测(如用 ELISA 法检测原料中是否含未声明的致敏蛋白);

原料仓库实行 “分区存放”:致敏原料与非致敏原料物理隔离(如独立货架、不同仓库),避免搬运、存储过程中的交叉污染(如花生粉袋破损导致粉尘扩散至小麦粉)

 

2. 生产环节

生产过程中的 “交叉污染” 是致敏风险的主要来源(如生产完花生饼干后,设备未清洗干净即生产无花生饼干),需针对性控制:

(1)设备与生产线设计:物理隔离优先

专用生产线 / 设备

对高风险致敏物质(如花生、坚果),优先采用 “专用生产线”(如单独的花生酱生产车间),避免与非致敏产品共用设备;

设备清洁设计

选用 “易拆卸、无死角” 的设备(如无缝管道、弧形边角),减少致敏物质残留的隐蔽区域(如设备缝隙、阀门接口);

空气净化与负压控制

生产含致敏物质的产品时,车间采用 “负压设计”(防止粉尘扩散至其他车间),并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)。

(2)生产计划与清洁验证:科学管控

“清洁优先” 的生产顺序

同一生产线需生产含致敏物质和不含致敏物质的产品时,按 “非致敏产品→低风险致敏产品→高风险致敏产品” 的顺序生产(如先生产小麦饼干,再生产含鸡蛋的饼干,最后生产含花生的饼干),减少清洁难度;

建立 “致敏物质清洁程序(SSOP)”

明确清洁步骤(如拆解设备→清水冲洗→专用清洁剂浸泡→高温消毒→吹干)、清洁频率(如每批次生产后必须清洁)、清洁剂选择(需验证清洁剂不会与致敏蛋白反应产生新风险);

清洁效果验证(关键环节)

感官验证:清洁后设备无可见残留物(如无花生碎、奶粉结块);

化学验证:用 “致敏物质快速检测试纸 / 试剂盒”(如花生蛋白检测试纸)检测设备表面,残留量需低于 “安全阈值”(如欧盟规定花生蛋白残留≤10mg/kg);

记录留存:每批次清洁后填写《致敏物质清洁验证记录表》,包含清洁时间、检测结果、责任人。

 

(3)人员操作:避免人为携带污染

员工培训:明确 “致敏物质交叉污染风险”,如接触过花生原料的手套、工作服不得接触非致敏产品;

个人防护:生产含致敏物质的产品时,员工需穿戴 “专用工作服、手套、口罩”,且下班后需彻底清洗手部(用专用洗手液,至少 20 秒);

工具管理:含致敏物质产品的生产工具(如铲子、托盘)需 “专用标识”,与非致敏产品的工具分开存放。

 

3. 食品标签:清晰、准确标识

标签是消费者识别致敏风险的 “最后防线”,全球主要地区均对致敏物质标识有强制要求:

地区

强制标识类别

标识形式要求

典型示例

中国

GB 7718-2011 规定:八大类(含麸质谷物、甲壳类、鱼类、蛋类、花生、大豆、乳及乳制品、坚果类)必须标识;2024 年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征求意见稿)拟新增 “芝麻” 为强制类别

1. 可在 “配料表” 中直接标注(如 “配料:小麦粉、鸡蛋、乳清蛋白”);2. 若原料含致敏物质但名称不明确(如 “植物油” 可能含大豆油),需补充说明(如 “配料:植物油(含大豆油)”);3. 可加 “致敏原提示”(如 “本品含小麦、鸡蛋,可能含花生”)

“致敏原提示:本品含有乳及乳制品、坚果,生产车间同时处理大豆制品,可能存在交叉污染”

欧盟

EC 1169/2011 规定:十类(中国八大类 + 芝麻、亚硫酸盐≥10mg/kg)

1. 配料表中 “突出显示”(如加粗、斜体)致敏物质(如 “配料:小麦粉、鸡蛋、乳清蛋白”);2. 必须加 “致敏原提示”(即使无交叉污染也需声明含有的致敏物质)

“Allergy Advice: Contains Milk, Nuts. May contain traces of Soy.”(过敏提示:含牛奶、坚果,可能含大豆痕迹)

美国

FDA《食品标签法》规定:八大类(同中国,不含芝麻)

1. 配料表中明确标注(如 “Contains Wheat, Egg”);2. 交叉污染风险需标注 “May contain...”(如 “May contain Peanuts”)

“Contains: Milk, Soy. May contain Tree Nuts.”(含:牛奶、大豆,可能含坚果)

标识禁忌:

不得隐瞒致敏物质(如配料含乳清蛋白但不标注 “乳制品”);

不得使用模糊表述(如仅标注 “含过敏原” 而不具体说明类别);

交叉污染提示需客观(如未生产过花生制品,不得随意标注 “可能含花生”)。

 

4. 追溯环节:确保风险可追溯

当发生致敏物质相关投诉或召回时,需快速定位问题源头,因此需建立 “全链条追溯体系”:

原料追溯:记录每批原料的 “供应商、批次号、致敏物质声明”,确保可追溯至原料源头;

生产追溯:记录每批产品的 “生产时间、生产线、清洁验证记录、操作人员”,明确致敏交叉污染的可能环节;

成品追溯:记录每批产品的 “销售区域、经销商、生产日期”,确保需召回时能快速锁定范围(如某批次饼干因含未标识的花生蛋白,需追溯至具体销售门店并召回)。

 
 
 

三、共同防范致敏风险

 
 

 

1. 监督机构

法规制定

明确致敏物质的分类、标识要求、检测标准(如中国 GB 5009.192《食品中致敏原的测定》);

监督抽检

定期对预包装食品进行 “致敏物质标识合规性抽检”(如检查是否漏标乳制品)和 “致敏物质交叉污染抽检”(如检测无花生声明的饼干是否含花生蛋白);

召回管理

对未合规标识或存在致敏交叉污染的产品,要求企业启动召回(如 2023 年某品牌饼干因未标注 “含麸质” 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召回)。

2. 消费者自我保护建议

主动查看标签

购买前务必阅读 “配料表” 和 “致敏原提示”,明确是否含自身过敏的物质(如牛奶过敏者需避开含 “乳清蛋白、奶酪” 的产品);

警惕交叉污染风险

过敏体质者(尤其是花生、坚果过敏者)需谨慎选择 “可能含...” 标识的产品,优先选择 “专用生产线” 生产的无致敏产品;

留存购买凭证

若食用后出现过敏反应(如皮肤红疹、呼吸困难),需立即就医,并留存食品包装、购买凭证,以便追溯和维权;

特殊人群注意

婴幼儿(尤其是 0-3 岁)过敏风险较高,添加辅食时需 “逐一添加、少量尝试”(如先添加米粉,观察 3 天无反应再添加蛋黄),避免同时引入多种高风险致敏物质。

 

 
 

四、常见误区澄清

 
 

“天然食品无致敏风险”

错误。天然食品(如花生、牛奶、鱼类)是最主要的致敏来源,而非食品添加剂;

“加热能消除致敏风险”

错误。多数致敏蛋白(如花生蛋白、乳蛋白)加热后仍保持致敏性,无法通过烹饪消除;

“乳糖不耐受 = 牛奶蛋白过敏”

错误。乳糖不耐受是因缺乏乳糖酶导致的消化问题(症状为腹胀、腹泻),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的反应(症状为皮疹、呕吐),二者机制不同;

“微量接触无害”

错误。高风险致敏物质(如花生、坚果)即使微量(如几微克)也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,需绝对避免。

食品致敏物质管理是 “企业主体责任、监管、消费者参与” 的系统工程。

企业需通过 “源头管控 - 生产防交叉污染 - 清晰标识 - 可追溯” 全链条控制风险,监管机构需通过法规与抽检强化监督,消费者需主动识别标签信息。需要共同协同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食品致敏风险。

来源:我是食干家

版权所有:2026年世界杯直播   2026年世界杯直播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311-89253879    举报信箱:1579274032@qq.com     
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:13391606043  
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: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  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-2   技术支持:【蓝点网络
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  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   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  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  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 
 

 
Baidu
map